一、现象:当“买房”与“学位”绑定
近年来,“买房送学位”成为多地开发商刺激楼市的营销利器,尤以广州南沙区近期官宣“非户籍购房家庭可凭房产申请公办学位”政策为典型。根据政策,购房者通过购置新建商品住房,即可为子女争取到区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甚至祖辈购房满足条件后也可享受同等待遇。此类政策表面上缓解了人口导入不足问题,却暗含教育资源与房产绑定的深层矛盾。
开发商常以“教育配套”为卖点,但实际操作中,学位兑现常伴随隐性门槛:如指标有限、户籍限制、入学成绩要求等,甚至出现开发商虚假宣传或与学校合作终止导致学位“夭折”的案例。例如东莞某楼盘因配套学校停办,业主子女被迫面临入学无门的困境。
二、争议:公共教育资源何以成为“房产附属品”?
1.教育公平的悖论
《义务教育法》明确“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但“买房送学位”将公共教育资源转化为房产附加价值,本质上是将教育机会商品化。例如,南沙政策中“祖父母购房需同户同住满三年”等条件,变相提高了非户籍家庭获取学位的成本,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2.资源垄断与阶层固化
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区域(如名校学区)的房价通常畸高,形成“以房择校”的隐形门槛。开发商通过“买学位”与学校合作,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资源的资本化属性。这种模式可能导致“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经济实力强的家庭通过购房占据优质学位,而普通家庭则被边缘化。
3.政策工具化的风险
地方政府为刺激楼市推行“买房送学位”,短期内虽能提振经济,却可能牺牲教育公平。例如南沙区通过“房产+教育”组合去库存,其成效显著,但若配套教育资源未能同步扩容,最终仍会因学位不足引发矛盾。
三、政策应对:从“多校划片”到均衡化改革
为遏制教育垄断,多地推进义务教育改革:
多校划片:北京、上海等地实施“一个小区对应多所学校”,通过随机派位稀释学区房溢价,抑制炒作。
集团化办学:通过名校托管、师资轮岗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如深圳盐田区引入名校合作办学,尝试打破“唯学区房论”。
租赁同权:广州部分区域允许租赁家庭子女就近入学,弱化房产与学位的绑定。
然而,这些政策仍面临挑战。例如“多校划片”需依赖透明公开的派位机制,否则可能滋生暗箱操作;租赁同权政策若缺乏配套监管,也可能被投机者利用。
四、未来方向:回归教育本质,打破资源垄断
1.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政府需加大教育投入,通过新建学校、优化师资配置等方式缩小校际差距。例如深圳盐田区通过引入名校合作,逐步缓解区域教育短板。
2.强化政策执行与监督
要求开发商将学位承诺写入合同,明确违约条款;
建立学位分配公示制度,防止暗箱操作;
严查虚假宣传,如东莞要求开发商缴纳教育配套基金作为学位指标依据。
3.推动“教育去资本化”
教育公平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孩子无论家庭背景均能平等获得优质资源。需通过立法和政策设计,剥离房产与学位的过度关联,例如全面推行“租购同权”、动态调整学区范围等。
“买房送学位”背后,是教育资源分配机制与房地产经济的深度纠缠。在追求人口增长与楼市繁荣的同时,政策制定者需警惕将教育公平让位于短期利益。唯有通过系统性改革,才能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而非沦为资本博弈的筹码。